对气密性的认识过程
发布时间:2019-11-21 作者:未知 来源:未知
保温模块小编介绍:1973年是气密性发展史上决定性的一年;这一年发生了所谓的能源危机。此前的建筑,按照现在的准则评价属于节能标准很差的建筑,透气性也很高。防潮一直被作为建筑物外围护结构的一项基本任务,而气密性往往被忽视。更多超低能耗技术,请登录被动房之家网站。
直到70年代,还没有对气密性提出要求。那时候,人们对不舒服的冷风渗透和大风时日暖气不热习以为常。许多“1970前盖的建筑在中等风速条件下,换气次数达到每小时8-10次”。窗户是主要的漏风部位。
几乎所有住宅都是通过不密封的建筑物外围护结构和窗户进行无组织通风。只有在1974年10月以后,才开始通过限制窗户的缝隙渗风显著减少居室的过风量。带有唇形密封的气密性窗户开始得到推广。
“能源危机”后,减少传热损失和通风散热损失被提到议事日程。不仅窗户密封了,而且墙体和屋面也做了保温。瑞士的调查证明,这样做的结果是“室内空气湿度增加了10-15%,在建筑结构热桥部位开始出现结露霉变”。这些现象在德国同样存在。
加拿大建筑科学家普拉茨(R.E.Platts)在1962年就认识到,与热损失并存的空气流“几乎始终是严重结露现象的根源”,特别在轻木结构上这种结露会导致对建筑物的伤害。这些认识在60和70年代开始慢慢被人们所接受。只要是在德国实验室和户外试验得出的认识,大部分被作为“屋面外部通风试验中的‘垃圾产品’对待。所以,有时,在关于冷屋面还是热屋面和建筑结构外侧的‘正确通风哲学’的很激烈的辩论中,气密性问题只是一个陪衬。更多超低能耗技术,请登录被动房之家网站。
1981年颁布的ASHRAE标准中(美国暖通空调工程师协会;相当于德国的工程师协会VDI)给出了明确的定义:“今天大家一致承认,渗风将水蒸气输送到结露部位的作用远大于水蒸汽本身的扩散。”
直到70年代,还没有对气密性提出要求。那时候,人们对不舒服的冷风渗透和大风时日暖气不热习以为常。许多“1970前盖的建筑在中等风速条件下,换气次数达到每小时8-10次”。窗户是主要的漏风部位。
几乎所有住宅都是通过不密封的建筑物外围护结构和窗户进行无组织通风。只有在1974年10月以后,才开始通过限制窗户的缝隙渗风显著减少居室的过风量。带有唇形密封的气密性窗户开始得到推广。
“能源危机”后,减少传热损失和通风散热损失被提到议事日程。不仅窗户密封了,而且墙体和屋面也做了保温。瑞士的调查证明,这样做的结果是“室内空气湿度增加了10-15%,在建筑结构热桥部位开始出现结露霉变”。这些现象在德国同样存在。
加拿大建筑科学家普拉茨(R.E.Platts)在1962年就认识到,与热损失并存的空气流“几乎始终是严重结露现象的根源”,特别在轻木结构上这种结露会导致对建筑物的伤害。这些认识在60和70年代开始慢慢被人们所接受。只要是在德国实验室和户外试验得出的认识,大部分被作为“屋面外部通风试验中的‘垃圾产品’对待。所以,有时,在关于冷屋面还是热屋面和建筑结构外侧的‘正确通风哲学’的很激烈的辩论中,气密性问题只是一个陪衬。更多超低能耗技术,请登录被动房之家网站。
1981年颁布的ASHRAE标准中(美国暖通空调工程师协会;相当于德国的工程师协会VDI)给出了明确的定义:“今天大家一致承认,渗风将水蒸气输送到结露部位的作用远大于水蒸汽本身的扩散。”
上一篇:屋面防水隔汽系统设置|上一篇:被动房外门窗成本分析